1972年,内蒙古赤峰市郊外,一个蒙古族男孩正趴在沙丘上观察蚂蚁行军。他叫乌尔善,在蒙语中意为“前进”。父亲是地质队员,母亲是小学教师,家中堆满《地质学报》和《民间故事集》的奇妙组合,造就了他独特的观察视角——既迷恋精密结构,又痴狂于神话叙事*。
十岁那年,他做了两件惊动全校的事:用石膏仿制红山文化玉龙被博物馆收藏;把学校围墙涂满抽象岩画差点被开除。美术老师在他的期末评语写道:“这个孩子眼里同时住着考古学家和萨满。”
乌尔善的童年充满了草原的辽阔与神秘。他常常独自骑马穿越戈壁,听着风声呼啸,想象㊣着古代游牧民族的传说。他的父亲经常带回一些奇异的石头和化石,这些地质学的碎片激发了他对时间和历史的无限遐想。母亲则用民间故事为他编织了一个个奇幻的世界,从《格萨尔王》到《江格尔》,这些史诗般的叙事在他心中埋下了对神话的深深迷恋。
1990年,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走廊里,留着长发的乌尔善正把敦煌飞天与赛㊣博朋克机械融合创作,被教授痛批“玷污传统”展览展示创意。谁也没想到,这个“离经叛道”的学生,二十年后会在《封神三部曲》中让雷震子长出青铜纹机械翅膀。
人生第一次转折出现在1996年。刚在北影读完研究生的他,突然转身扎进广告圈。当同学在片场扛器材时,他已成为中国最贵的广告导演之一:
在广告界的十年,乌尔善积累了丰富的视觉经验和资本。他的广告作品不仅仅是商业宣传,更像是一部部微型电影,充满了叙事张力和视觉冲击。他曾在一次采访㊣中说道:“广告让我学会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,但电影让我明白如何抓住他们的心。”
2011年,乌尔善带着880万成本拍《刀见笑》。这部将武侠片解构成黑色寓言的作品,像一颗怪味豆砸进影坛——有人痛骂“亵渎传统”,北美影评人却惊呼“昆汀遇见了徐克”。影片结尾那场“菜刀劈开佛头”的戏,恰似他对㊣电影界的✅宣战:我要打碎所有套路。
影片上映前夜,他在剪辑室突发急性阑尾炎,边打止痛㊣针边调色:“皮相可换,骨相难改,中国电影㊣该换层皮了。”
《画皮II》的成功让乌尔善一跃成为中国电影界的焦点。他不仅✅证明了自己在商业电影上的能力,更展示了他对视觉美学的独特理解。影片中的每一㊣㊣个镜头都充满了㊣东方美学的韵味,却又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精妙。
2018年青岛东方影都,乌尔善站在15个足球场大的封神片场,面前是2400套商周甲胄和8000件青铜道具。这个中国影史最大电影工程,暴露了他“偏执狂”本色:
新冠疫情来㊣袭时,剧组账上只剩2.3亿,他抵押北京房产贷款8000万。制片人哭求删减特效镜头,他指着概念图上的墨麒麟说:“少一条毛发,闻太师就回不了朝歌。”
《封神三部曲》✅的拍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艰辛。乌尔善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难题,还要应对资✅金和时间✅的压✅力。但他始终坚信,只有通过这种极致的追求,才能打造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神话史诗。
这种矛盾性也投射在为人处世上:片场暴君式的严苛(曾因一个烛光色温不符骂哭灯光师),却常年资助少数民族导演计划;表面是西装革履的㊣学院派,私下收藏300多件北方游牧民族古兵器。
乌尔善的电影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,更是文化的传承。他通过电影,将中国✅古代的神话和传说重新演绎,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。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。
当《封神第三部》命悬一线时,乌尔善在青岛海边画着新分镜——那是个关于蒙古英雄江格尔的史诗项目。海风掀起他的笔记本,泛黄的纸页间夹杂着:
但不可否认,这个草原走出的“电影萨满”,确实在好莱坞霸权墙上凿出了裂缝。就像他童年制作的青铜器复制品——当年被视作玩具的物件,三十年后成了故宫文创的灵感源头。
或许正如他在《封神》纪录片中所说:“我们这代导演的使命,就是让中国神话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能长出钢铁羽翼的活物。”此刻,青岛的潮水正漫过他画下的墨线,不知是淹没的序曲,还是新神话的开端。
乌尔善的未来充满了未知和挑✅战,但他始终坚信,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,才能让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。他的故事,不仅仅是一个导演㊣的成㊣长㊣史,更是一部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奋斗史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